在光譜分析的科研長河中,總有一些儀器以持久的性能與精準的表征能力,成為科研人員重要的親密伙伴。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分析測試中心內,匯聚了紅外、紫外、拉曼、熒光光譜、飛秒超快光譜儀、共聚焦顯微鏡等諸多先進設備,其中,島津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UV-2600以其卓越的性能,成為了中心內高頻使用的分析儀器之一。
近期,我們采訪了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分析測試中心光譜組負責人劉美蓉高級工程師和光譜組儀器主管豐榮娟博士。她們作為中心內近年來接觸島津UV-2600最多的人,分享了十幾年來使用UV-2600的感受和經驗。
性價比和性能的需求匹配
劉美蓉老師介紹,早在2000年,分析測試中心就曾采購過島津的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UV-1601,因當時不攜帶積分球,只能做溶液測試而不能做粉末測試,中心便計劃再購置一臺配備積分球的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經過多方面對比,島津UV-2600從眾多同類型儀器中脫穎而出。“它的吸光度范圍廣,檢測器靈敏度高,即使光的透過率很低也能精準檢測,技術參數在當時堪稱領先。無論是吸光度強的黑色樣品,還是需要漫反射測試粉末樣品,都能輕松應對。加上其穩定性出色,這讓化學所最終選擇了UV-2600。” 劉美蓉老師說道。
應用場景廣泛
在分析測試中心,UV-2600 扮演著關鍵角色。正如劉美蓉老師強調:"紫外表征是基礎分析的第一步,也是很關鍵的一步。"十余年來,這臺儀器服務了超過70多個課題組,日均運行超7小時,年測試量達1600機時,曾參與中科院先導專項(A、B、C 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等國家級科研任務。
劉美蓉老師指出,UV-2600的應用場景極為廣泛,涵蓋 COF 材料、有機配合物、鈣鈦礦、太陽能電池、量子點、有機染料等眾多領域。她強調:"一般熒光與超快光譜研究要以吸收光譜為前提——若沒有吸收,就無法產生熒光。紫外吸收表征的是物質基態的電子躍遷過程,即從基態激發至激發態的能量特征,這是分析物質本征性質的基礎。"
豐榮娟老師進一步介紹道,儀器的測試樣品種類極為豐富,涵蓋各類溶液、粉末及薄膜樣品。以薄膜樣品為例,常見的測試基底包括石英片和 ITO玻璃等——其中石英片基底的薄膜可實現全波段測試,而 ITO玻璃基底薄膜因基底材料特性限制,測試范圍通常需從400nm起始。此外,各類粉末樣品的測試需求也十分頻繁,儀器通過配套積分球附件,能有效完成漫反射光譜采集。
另外,更值得關注的是儀器的平臺化價值。盡管所內許多課題組自備小型紫外儀器,但分析測試中心的 UV-2600 憑借 "專人維護、數據可靠" 的優勢,成為科研人員的首選。“他們也有紫外,但我們這里的儀器狀態、數據準確性比較好,他們相信我們做的數據。" 豐榮娟老師說道。
穩定性和升級空間
在十余年的使用過程中,島津UV-2600展現出了良好的穩定性。劉美蓉老師表示,儀器穩定性很好,軟件也簡單易用。他們還利用積分球開發了一些新方法,如霧度測試等,效果非常不錯,相關數據都用于了發表文章。
對于新手操作儀器,劉美蓉老師提到一點:樣本倉與附件更換時的機械對準機制可進一步改良,例如通過更直觀的卡位設計或結構優化,降低操作門檻,實現 "即裝即用"。"有經驗的研究者可通過手感與外觀判斷是否對準,但新手往往難以把握。若能通過設計改良使操作更簡便、更可靠,將大幅提升使用體驗。"
紫外技術的升級路徑
對于未來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的升級方向,劉美蓉老師有著清晰的見解。
首先,拓寬吸光度的線性范圍。當測試一些吸光性很強的樣品時,如果吸光度能達到8,就能檢測到1/108的光,這對儀器的檢測靈敏度和雜散光抑制性都有很高的要求,從而應對下一代高吸光率半導體材料的表征需求。
其次,積分球選擇的多樣性。積分球的直徑與材質是決定信號檢測效果的核心要素,若可選具有更高反射率材質的積分球,則會增加弱漫反射類樣品的光強留存率。在一些特殊樣品(如低透過率或低漫反射率樣品)場景下更適用。
最后,拓展附件生態。建議開發原位力學拉伸、變溫及電致吸收等聯用附件,以滿足工程塑料動態光譜分析與柔性器件原位表征需求。她坦言,當前紫外技術已進入硬件升級瓶頸期,國產儀器在常規場景表現尚可,但高端市場仍依賴進口品牌。島津等品牌儀器因皮實耐用、性價比高,已能滿足 90% 以上的科研需求,未來升級需在硬件精密化與附件功能化間尋求平衡。
島津UV-2600用十余年的穩定表現證明了硬件性能與科研場景的深度耦合,持續釋放創新動能。未來,島津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將繼續承載創新熱忱,持續追求靈敏度和穩定性,進一步提升在材料科學、能源化學等領域的支撐能力。

